文言虚词用法

  1. 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
    • “之”:助词,可理解为 “的”,作用是连接定语 “壬戌” 和中心语 “秋”,表示所属关系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壬戌的秋天”。
    • “于”:介词,引出动作发生的地点,可翻译为 “在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苏子与客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”。
  2. 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
    • 此句无上述重点虚词。
  3. 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
    • “之”:助词,相当于 “的”。“明月之诗”“窈窕之章” 正常语序分别翻译为 “明月的诗”“窈窕的篇章”,用来修饰 “诗” 和 “章”,表明所属范畴。
  4. 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
    • “焉”:语气词,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,可不翻译。
    • “于”:介词,表方位的起点,翻译为 “从”(“月出于东山之上”);也可表示范围,翻译为 “在”(“徘徊于斗牛之间”)。正常语序分别翻译为 “月亮从东山的上面升起”“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”。
  5. 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
    • 此句无上述重点虚词。
  6. 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。
    • “之”:助词,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。“一苇之所如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(小船)所去的地方”,“万顷之茫然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辽阔的江面(让人)茫茫然”,“之” 使得 “一苇如”“万顷茫然” 不能独立成句,成为句子的部分成分。
  7.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
    • “乎”:形容词词尾,相当于 “…… 的样子”。“浩浩乎” 翻译为 “浩浩荡荡的样子”,“飘飘乎” 翻译为 “飘飘然的样子”。
    • “而”:连词,表承接关系,可翻译为 “就”“然后”。“羽化而登仙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长出羽翼然后飞升成仙”。
    • “所”:用在动词前,构成 “所” 字结构,指代动作涉及的对象。“其所止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它(船)停止的地方”。
  8. 于是饮酒乐甚,扣舷而歌之。
    • “于”“是”:“于” 是介词,“是” 是代词,合起来可翻译为 “在这个时候”。
    • “而”:连词,表修饰关系,连接 “扣舷” 和 “歌”,可翻译为 “地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在这个时候,喝酒喝得很高兴,敲着船舷地唱歌”。
  9. 歌曰: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。渺渺兮予怀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”
    • “兮”:语气助词,起到舒缓语气、增强节奏感的作用,相当于 “啊”。例如 “桂棹兮兰桨” 可翻译为 “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”。
  10. 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。
    • “者”:与前面的 “有……” 构成 “有…… 者” 的结构,用来表示 “有…… 的人”。“客有吹洞箫者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有吹洞箫的客人”。
    • “而”:连词,表承接关系,可翻译为 “就”。“倚歌而和之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依照歌声就应和它(歌声)”。
  11. 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;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。舞幽壑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妇。
    • “其”:代词,指代箫声,可翻译为 “它(箫声)的”。“其声呜呜然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它(箫声)的声音呜呜作响的样子”。
    • “之”:助词,相当于 “的”。“幽壑之潜蛟”“孤舟之嫠妇” 正常语序分别翻译为 “深谷中的蛟龙”“孤舟上的寡妇”。
  12. 苏子愀然,正襟危坐而问客曰:“何为其然也?”
    • “然”(“愀然”):形容词词尾,可翻译为 “…… 的样子”,“愀然” 翻译为 “忧愁的样子”。
    • “而”:连词,表承接关系,可翻译为 “就”。“正襟危坐而问客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整理好衣襟、端正地坐着就问客人”。
    • “何”“为”“也”:“何” 是疑问代词,“为” 在这里是动词,可翻译为 “是”,“也” 是语气助词,表疑问。“何为其然也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为什么箫声是这样的呢”。
  13. 客曰:“‘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’,此非曹孟德之诗乎?西望夏口,东望武昌,山川相缪,郁乎苍苍,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?
    • “之”:助词,相当于 “的”。“曹孟德之诗”“孟德之困于周郎” 正常语序分别翻译为 “曹孟德的诗”“孟德被周郎困住(的地方)”。
    • “乎”:语气助词,表反问,可翻译为 “吗”。两个 “乎” 所在句子正常语序分别翻译为 “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?”“这不是孟德被周郎困住的地方吗?”
    • “于”(“困于周郎”):介词,表被动,可翻译为 “被”。“困于周郎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被周瑜困住”。
  14. 方其破荆州,下江陵,顺流而东也,舳舻千里,旌旗蔽空,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,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
    • “其”:代词,指代曹操,可翻译为 “他(曹操)”。“方其破荆州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当他(曹操)攻破荆州的时候”。
    • “而”:连词,表承接关系,“顺流而东也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顺着长江水流就向东(进军)”。
    • “也”:语气助词,用于句末,表判断或肯定的语气。“固一世之雄也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本来就是一代的英雄啊”。
    • “安”(“安在”):疑问代词,可翻译为 “哪里”。“而今安在哉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而现在(曹操)在哪里呢?”
  15.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,侣鱼虾而友麋鹿,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樽以相属。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。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”
    • “于”:介词,“渔樵于江渚之上” 翻译为 “在江边捕鱼砍柴”;“寄蜉蝣于天地” 翻译为 “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”;“托遗响于悲风” 翻译为 “把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”。
    • “而”:连词,表并列关系(“侣鱼虾而友麋鹿”),可翻译为 “和”,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和鱼虾做伴侣和麋鹿做朋友”;表承接关系(“抱明月而长终”),可翻译为 “然后”,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抱着明月然后长存始终”。
    • “之”:助词,“一叶之扁舟” 翻译为 “一只小船”;“沧海之一粟” 翻译为 “大海里的一粒粟米”;“吾生之须臾” 翻译为 “我的生命的短暂(时光)”;“长江之无穷” 翻译为 “长江的无穷无尽(的时间)”,都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。
    • “以”:连词,“举匏樽以相属” 可翻译为 “举起酒杯来相互劝酒”,表目的,可翻译为 “来”;“挟飞仙以遨游” 可翻译为 “偕同仙人来遨游”,也是表目的,翻译为 “来”。
    • “乎”(“不可乎骤得”):句中语气助词,起舒缓语气的作用,可不翻译。
  16. 苏子曰:“客亦知夫水与火乎?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,而又何羡乎!
    • “夫”(“客亦知夫水与火乎”):指示代词,可翻译为 “那”,“客亦知夫水与火乎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客人你也知道那水和火吗”。
    • “而”:连词,表转折关系(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”“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”),可翻译为 “但是”,正常语序分别翻译为 “流逝的(江水)像这样,但是并没有流走啊”“时圆时缺的(月亮)像那样,但是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”;表承接关系(“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”),可翻译为 “就”,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就观察它(万物)”。
    • “则”(“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”):连词,表承接关系,可翻译为 “那么”,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那么天地连一瞬间都不能(保持不变)”。
    • “何”“乎”(“而又何羡乎”):“何” 是疑问代词,“乎” 是语气助词,表反问,可翻译为 “为什么…… 呢”。“而又何羡乎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又为什么羡慕呢”。
  17. 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
    • “且夫”:句首语气词,用于引起下文议论,可翻译为 “况且”。
    • “之”:助词,“吾之所有” 表示所属关系,翻译为 “我所拥有的”;“江上之清风”“山间之明月”“造物者之无尽藏” 表示所属关系,分别翻译为 “江上的清风”“山间的明月”“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”;“吾与子之所共适” 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我和你共同享受的(东西)”。
    • “虽”“而”(“虽一毫而莫取”):“虽” 是连词,可翻译为 “即使”,“而” 表转折关系,可翻译为 “也”。“虽一毫而莫取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即使是一丝一毫(的东西)也不拿取”。
    • “而”(“耳得之而为声”“目遇之而成色”):连词,表承接关系,可翻译为 “就”。“耳得之而为声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”,“目遇之而成色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色”。
    • “是”(“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”):代词,可翻译为 “这”。“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”。
  18. 客喜而笑,洗盏更酌。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。相与枕藉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
    • “而”:连词,表承接关系,可翻译为 “就”。“客喜而笑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客人高兴就笑了”。
    • “乎”:介词,可翻译为 “在”。“相与枕藉乎舟中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相互在船中枕靠着”。
    • “之”:助词,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。“东方之既白” 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东方已经亮了”,“之” 使 “东方既白” 不能独立成句,成为句子的部分成分。

古今异义

    • 古义:既望,指望日的后一日。在古代,“望” 指农历每月十五日,“既望” 就是十六日。例句 “七月既望”。
    • 今义:看,往远处看;拜访;希图,盼等多种意思,如 “盼望”“探望” 等。
  1. 美人
    • 古义:文中指他所思慕的人,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。如 “渺渺兮予怀,望美人兮天一方”。
    • 今义:容貌美丽的人,多指女子。
  2. 白露
    • 古义:白茫茫的水汽。如 “白露横江”。
    • 今义: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每年 9 月 7 - 9 日。
  3. 茫然
    • 古义:旷远的样子。如 “凌万顷之茫然”。
    • 今义:完全不知道的样子;失意的样子。
  4. 于是
    • 古义:在这时。例如 “于是饮酒乐甚”。
    • 今义: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,后一件事是由前一件事引起的,是连词。
  5. 斗牛
    • 古义:斗宿和牛宿,都是星宿名。如 “徘徊于斗牛之间”。
    • 今义:一种西班牙的竞技活动,也指与牛相关的打斗活动。
  6. 匏樽
    • 古义:用葫芦做成的酒器。如 “举匏樽以相属”。
    • 今义:很少使用这个词汇来特指某种酒器。
  7. 须臾
    • 古义:片刻,形容时间短。如 “哀吾生之须臾”。
    • 今义:仍有片刻的意思,但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,书面语中比较常见。
  8. 既白
    • 古义:已经天亮。如 “不知东方之既白”。
    • 今义:一般用 “白” 来表示颜色,“既白” 这样的组合在现代汉语表达天亮的意思时不常用。
  9. 渔樵
    • 古义:捕鱼砍柴,也指渔夫和樵夫。如 “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”。
    • 今义:虽然 “渔樵” 这个词仍能让人联想到捕鱼和砍柴的行为,但在现代生活中这两个动作已经不是常见的组合表述,一般会分开说 “捕鱼” 和 “砍柴”。
  10. 江渚
    • 古义:江中的小洲。如 “渔樵于江渚之上”。
    • 今义: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,一般用 “江中小岛” 等表述来代替。
  11. 扣舷
    • 古义:敲打着船边。如 “扣舷而歌之”。
    • 今义:“扣舷” 这种表达在现代语言中很少出现,因为现代船只的构造和古代不同,而且现代的行为习惯中很少有敲船舷唱歌这种动作表述。

特殊句式

  1. 定语后置

    • “凌万顷之茫然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凌茫然之万顷”。“万顷” 是中心语,“茫然” 是定语,定语后置起到突出定语所描绘的状态的作用,描绘出江面广阔而迷茫的样子。翻译为 “越过那茫茫的江面”。

    • “客有吹洞箫者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有吹洞箫之客”。“客” 是中心语,“吹洞箫” 是定语,这种句式将定语后置,强调了客人的特征是 “吹洞箫”。翻译为 “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”。

    • “驾一叶之扁舟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驾扁舟之一叶”。“扁舟” 是中心语,“一叶” 是定语,突出船的小,像一片叶子一样。翻译为 “驾驶着一艘像一片叶子一样的小船”。

  2. 宾语前置

    • “何为其然也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为何其然也”。“何” 是宾语,“为” 是动词,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,强调询问的内容。翻译为 “为什么箫声是这样的呢”。

    • “而今安在哉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而今在安哉”。“安” 是宾语,是 “哪里” 的意思,在疑问句中前置,表达对曹操踪迹的追寻。翻译为 “而现在(曹操)在哪里呢”。

    • “而又何羡乎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而又羡何乎”。“何” 是宾语,前置后突出所羡慕的对象,即客人羡慕的内容。翻译为 “又羡慕什么呢”。

  3. 介宾短语后置(状语后置)

    • 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”。“于赤壁之下” 是介宾短语作状语,后置后强调了游玩的地点,使句子的重点先落在 “泛舟游” 上。翻译为 “苏轼和客人在赤壁下面划船游玩”。

    • “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月于东山之上出,于斗牛之间徘徊”。两个 “于……” 的介宾短语后置,突出了月亮升起和徘徊的方位,更有画面感。分别翻译为 “月亮从东山的上面升起,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”。

    • “渔樵于江渚之上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于江渚之上渔樵”。介宾短语后置强调了行为发生的地点是 “江渚之上”,翻译为 “在江边捕鱼砍柴”。

    • “相与枕藉乎舟中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相与乎舟中枕藉”。“乎舟中” 是介宾短语,后置强调了动作 “枕藉” 的地点,翻译为 “相互在船中枕靠着”。

    • “托遗响于悲风”

      正常语序是 “于悲风托遗响”。介宾短语后置强调了寄托的对象是 “悲风”,翻译为 “把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”。

词类活用

  1. 名词作动词

    • “歌窈窕之章”

      句中 “歌” 本是名词 “歌曲”,这里活用为动词 “吟诵、歌唱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吟诵(歌唱)窈窕这一章(的诗)”。

    • “羽化成仙”

      “羽” 本是 “翅膀” 的意思,在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,意思是 “长翅膀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长出羽翼成为神仙”。

    • “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”

      “渔樵” 本是名词 “渔夫”“樵夫”,这里活用为动词,意思是 “捕鱼”“砍柴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”。

    • “下江陵”

      “下” 本是方位名词 “下面”,在这里活用为动词,意思是 “攻占、攻下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攻占江陵”。

    • “顺流而东也”

      “东” 本是方位名词 “东方”,在这里活用为动词,意思是 “向东进军、向东行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顺着水流向东进军”。

  2. 名词作状语

    • “西望夏口,东望武昌”

      “西”“东” 本是方位名词,在这里作状语,意思分别是 “向西”“向东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向西眺望夏口,向东眺望武昌”。

  3. 动词的使动用法

    • “舞幽壑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妇”

      “舞”“泣” 是动词的使动用法。“舞” 本是 “起舞” 的意思,这里是 “使…… 起舞”;“泣” 本是 “哭泣” 的意思,这里是 “使…… 哭泣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,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”。

  4. 形容词作动词

    • “正襟危坐”

      “正” 本是形容词 “端正的”,在这里活用为动词,意思是 “整理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整理衣襟,端正地坐着”。

  5.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

    • “侣鱼虾而友麋鹿”

      “侣”“友”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。“侣” 本是 “伴侣”,这里是 “以…… 为伴侣”;“友” 本是 “朋友”,这里是 “以…… 为朋友”。正常语序翻译为 “把鱼虾当作伴侣,把麋鹿当作朋友”。

逐字翻译

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
译文:壬戌年的秋天,七月十六日,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乘船游玩。

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
译文:清风缓缓吹来,水面没有兴起波浪。

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
译文: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,吟诵《明月》这首诗,歌唱《窈窕》这一章。

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(正常语序:少焉,月于东山之上出,于斗牛之间徘徊。)
译文:不一会儿,月亮从东山的上面升起,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来回移动。

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
译文: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,水光与天相接。

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。(正常语序:纵所如之一苇,凌茫然之万顷。)
译文:任凭小船飘去,越过那茫茫的江面。

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
译文:浩浩荡荡的样子,好像凌空乘风飞行,却不知道它要停在哪里;飘飘然的样子,好像脱离尘世,独立存在,长出羽翼成为神仙。

于是饮酒乐甚,扣舷而歌之。
译文:在这时,喝酒喝得很高兴,敲着船舷唱歌。

歌曰:“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。渺渺兮予怀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”
译文:歌词是:“桂木做的棹啊,兰木做的桨,划开清澈透明的江水啊,逆流而上迎着月光浮动的清波。我的情思悠远啊,眺望美人,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。”

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。(正常语序:有吹洞箫之客,倚歌而和之。)
译文:有个吹洞箫的客人,依照歌声来应和。

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;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。舞幽壑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妇。
译文:那箫声呜呜作响,像哀怨,像思慕,像哭泣,像倾诉;余音婉转悠长,如同不断的细丝。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,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。

苏子愀然,正襟危坐而问客曰:“何为其然也?”(正常语序:为何其然也?)
译文:我不禁忧愁起来,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:“为什么箫声会这样呢?”

客曰:“‘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’,此非曹孟德之诗乎?西望夏口,东望武昌,山川相缪,郁乎苍苍,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?(正常语序:此非困于周郎之孟德者乎?)方其破荆州,下江陵,顺流而东也,舳舻千里,旌旗蔽空,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,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(正常语序:而今在安哉?)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,侣鱼虾而友麋鹿,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樽以相属。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。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”
译文:客人说:“‘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’,这不是曹操的诗吗?向西望是夏口,向东望是武昌,山水环绕,一片苍翠繁茂的样子,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?当他攻破荆州,攻下江陵,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,战船首尾相接延绵千里,军旗遮蔽了天空,他面对长江斟酒,横执长矛吟诗,本来就是一代英雄啊,可如今在哪里呢?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,把鱼虾当作伴侣,把麋鹿当作朋友,驾着一只小船,举起酒葫芦来相互劝酒。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,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粟米。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,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。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,与明月一起长存始终。知道这些不可能轻易实现,只好把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。”

苏子曰:“客亦知夫水与火乎?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,而又何羡乎?(正常语序:而又羡何乎?) 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
译文:我说:“客人你也知道那水和火吗?流逝的像这江水,但其实并没有流走啊;时圆时缺的像那月亮,但最终并没有增减啊。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,那么天地间的万物连一瞬间都不能保持不变;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,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,又羡慕什么呢?况且天地之间,万物各有其主,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,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。只有江上的清风,和山间的明月,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,眼睛看到它就成为景色,获取它们没有人禁止,使用它们不会枯竭,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,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。”

客喜而笑,洗盏更酌。肴核既尽,杯盘狼藉。相与枕藉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(正常语序:不知东方既白。)
译文 :客人高兴地笑了,洗净酒杯重新斟酒。菜肴和果品都已经吃完了,酒杯和盘子杂乱地放着。大家互相枕着靠着在船中睡着了,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。